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

現今經濟體需要甚麽人材



香港在這十多年,經歷了一個經濟大轉型,七八十年代的輕工業生產模式已一去不復返,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樣的服務行業,餐飲、酒店、零售、醫療保健、財富管理、法律等等五花八門,整體來說,那是人與人之間的業務,其中各個重要崗位,都是要面對人和怎样處理由人產生的事務。

這種新經濟體的業務,和香港開埠引以為傲的輕工業生產,是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。在工廠裏面,管理人和工人是面對不會說話的機器,公司的業務是怎樣將原材料,有效地轉化成產品交付貨商,生產利潤牽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複雜計算和科技投資,在工業年代,管理人員要具備一定的科技知識和精明的計算頭腦,政府為此而設計中學理科課程,務求為工業社會培養一大批精於科技和計算的大專人材,推動工業經濟生産。

中學數理科目是專為訓練學生升上大學工程學系,絕大部份課程和日常生活接不上關係,不能否認在工業年代科技和計算人材是不可或缺,但當現時經濟體已完全移離工業生產,這些上世紀中期設計的數理課程已經不適合社會需要,敢問牛頓物體動力學說對一個中學畢業生有何裨益呢?

如學問是純為培養個人品格和修為,那麼課程的內容可包羅萬象,天文地理皆可取,但是否香港社會各階層都有這崇高理想?回到現實世界,學習的最基本目的,是為年青人準備在社會求生的能力和獨立過生活。世界轉變了,學習的方法和方式亦需要隨之而變化,錯過的話,結果是落後於大形勢,即是輸在起跑線上。

現今社會是講求人的業務,大部份工作職位是處理人的事務,基於此社會需要,年青人的學習方向亦要跟隨改變,他們有必要清楚人是什麼,人的思維和思考是什麽,這些東西和高深數理科目沾不上任何連繫,這全是人文學科的範疇,和歷史語文息息相關,透過學習語文,年青人能更有效地表達自己,向其他人說出業務計劃,透過學習歷史,年青人可以摸透人的行為和思考方式,自古以來,社會上發生的事和物,基本上都是重覆發生,也可以說,歷史是現實的一面明鏡,掌握了歷史關係,已可瞭解世事轉變過程的大概。

話雖如此,環顧四周,祇看到大衆都仍抱着舊經濟體的思想模式,大部份家長和學校決策者,都以數理課程為領先項目,數理為先的風氣蓋過一切,當然不能否認,有一少部份青年人是強於運算和科學思考,是很配合典型的數理課程,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,他們的將來並不需要什麼精進的數理訓練,這大批年青人是應該具備優良的語言能力,去適應當今職場需要。家長對數理課程抱殘守缺的心理,是嚴重阻礙了子女的學習,將資源和時間浪費在不存在的目標和方向,結果做成很多不諳語言,亦不通數理的半成品,令到他們子女未能在新經濟體找到稱職的工作。

學習語文是最容易辦得到,祇要每天說多些和寫多些,已足夠應付有餘,這項投資的回報是無限,大家可想一想吧。


註:我本人是純理科畢業生。


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