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8月19日 星期五

日本遊記


懷著一份奇特的心情,在侯機室等待上機,目的地是大板、京都。本身對日本有一種相當矛盾的感覺,由小孩時代憎恨日本鬼子兵,中學時代欣賞柔道龍虎榜的主角竹協無我,前程錦繡的中村雅後,到現在對日本國力的認識,腦海中充滿複雜的思想,和有很多問題。


    究竟中國和日本和日本可以怎樣相處,兩國人民又如何相交。這關係到中國未來路向。事實上,日本的文明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影響,中國的現代化經濟規劃又需要日本的技術支持。


    以前學校課本講述日本大戰之後如何因美國保護之下從廢墟興盛,經深入暸解這些史料這並不符合史實。事實上,日本在大戰前已建立龐大工業基礎,從他們能建造世界最強大戰鬥艦一大和和武藏號,可見一班。日本的零式戰鬥機在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打到美國戰機抱頭痛哭,亦證明他們的航空技術站在當時世界前列。


    日本人自從明治維新以後,有效引入西方技術,加上大和民族的團結性格,終能逐步登上國際台。不論我們中國人如何仇視日本人,但我們要接受日本人是近代亞洲人第一次打敗西方世界勢力,他們精心設計的珍珠港戰役,足以粉碎美國人的信心。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戰鬥方式,開啟以後海戰新的一頁。


    日本戰後的發展,很大程度上借助戰前工業設備、技師和學術系統的支持,這些都不被戰爭摧毀。可以說,日本現代的發展是承接明治維新時代。


    在這次旅途中,參觀了京都一帶的寺院,這些建築物建自平安時期(約一千年前),日本人引入中國文化和佛教的啟示,在當地文化藝術打開了新的一頁。以奈良『大東寺』的規模、宇治『平安院』的精心設計,很多方面己接近或超越中國本土。尤其在冶金方面,從『大東寺』大佛銅模鑄造的技術方面,細至武士頭盔刻造,每一處都能獨步一方,可以說自平安時期,日本大和民族己充份展現優勝的一面。


    日本的成功背後,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地域情況。在今次旅行途中,令人大開眼界的就是平民房屋區。我們遍歷京都--奈良,京都--神戶鐵路線,兩旁極目所見,盡是漫山遍野的平民房,屋與屋之間完全無隙。土地貧乏和可農耕地之少正是日本人最大困擾。日本山多地少,溪流淺急,這些地形都限制農業和畜牧業生產,若不是日本能在中古以來建立強而有效的社會結構,日本根本不可以得到現時的成就。


    日本人的社會結構,從住屋、耕種、糧食等等,他們都要精心細劃,以達到物盡其用,避免浪費,長久以來日本人都是在饑餓邊緣掙扎,天皇政府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,支持日本人不斷奮鬥。


    政府的細心策劃,設計無微不至,達到人民生活每一部分。在這一背景下,日本人齊向統一目標進發,各人團結一起,社會主流不能容許爭辯和異見。因為這些情況都會造成分歧,背離整體目標,久而久之,日本人都已習慣被安排生活的一切,甚至思想方面,結果做成自我的消失,思想僵化,創造力落後。他們的優秀一面是放在實用、有效生產層面。但在文化藝術方面,都很大程度上落後於社會發展,就單從日本現時作為世界第二經濟體系來說,但它的文化影響祇局限於經濟產品,並不能配合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。


    現在日本由明治維新開始的經濟建設正處在一個十字街頭,日本人可引以為豪的生產技術領域,已經逐漸被其鄰國挑戰。中國的甦醒,南韓的堀起,正在扭轉整個形勢。在中下流作業的產品,中國以強大勢頭大步向前,在中上游的工業發展,南韓正急起直追。日本在九十年代開始的衰退,正代表它的位置正在動搖。



    究竟日本人如何選擇它的政治取向這事關重大,牽涉中日兩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。反過來我們中國人亦應想清楚如何看待日本,當大家大聲疾呼「反日本軍國主義」之時,我們又是否忽略了戰後新一代日本人的覺醒,我們可不可以忘記戰爭的傷痛,接受兩國之間的分歧,共同合作發展。請想法可能有一些天真,但總比整日謾罵和指責為佳。回看我們中國歷史,在這幾千年間,有多少場戰爭比中日二次大戰更加慘烈,更加令人痛心,我們是不是都要追究每一場對外戰役的責任,那麼八國聯軍和鴉片戰爭,我們又如何向西歐列強爭取合理的賠償。這些紛爭是無完無了,不如專心發展本身的政治經濟事務,一心一意為重建中國地位而努力。